《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行动目标、四大工程16项重点任务、6项保障措施。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四网融合、支撑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提升。
根据《方案》,到2022年,成都市将基本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四网融合、支撑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提升。
根据《方案》,未来三年,成都将着力实现基础信息网、枢纽交通网、智慧能源网和科创产业网的深度融合。
▷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绿色的基础信息网。加快建设5G引领的双千兆宽带城市,建成5G基站6.5万座,率先在全国实现规模商用。建设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资源高地,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实现规模发展、存算均衡、空间集聚、节能降耗。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率先完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任务,高质量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与产业发展全国领先。
▷建成辐射全球、内畅外联的枢纽交通网。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成南达万高铁、成自泸高铁、成都至西宁、川藏铁路等出川大通道,强化双核联动主轴线、构筑通江达海大通道,打造泛欧泛亚国际枢纽中心。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市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515公里,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建成安全持续、保障有力的智慧能源网。加快推进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级电网建设,持续优化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电网布局,打造支撑东部新区、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电网枢纽中心和负荷中心。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开放的充电网络,建成新能源充电桩4.5万个,更好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要。
▷建成创新驱动、集群支撑的科创产业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匹配服务链、提升供应链,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1000万平方米,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功能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产业功能区聚集,形成创新支撑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
附:《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2020—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交通强国、智慧社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基础信息网,以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为核心的枢纽交通网,以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网,以高品质科创空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科创产业网,为成都加快构建“5+5+1”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根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促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新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同、前瞻布局。坚持以高速泛在和智慧互联为基础,远近统筹、协同联动、建用兼顾,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统筹衔接,城乡一体推动资源、产业、应用、生态融合发展,形成共建大设施、推动大协作、实现大共享。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城市安全运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市民美好生活等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强化要素支撑,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促进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内容服务、信息消费、人才等资源集聚,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三)行动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四网融合、支撑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提升。
——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绿色的基础信息网。加快建设5G引领的双千兆宽带城市,建成5G基站6.5万座,率先在全国实现规模化商用。建设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资源高地,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实现规模发展、存算均衡、空间集聚、节能降耗。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率先完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任务,高质量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与产业发展全国领先。
——建成辐射全球、内畅外联的枢纽交通网。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成南达万高铁、成自泸高铁、成都至西宁、川藏铁路等出川大通道,强化双核联动主轴线、构筑通江达海大通道,打造泛欧泛亚国际枢纽中心。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市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515公里,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建成安全持续、保障有力的智慧能源网。加快推进1000千伏、500千伏高等级电网建设,持续优化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电网布局,打造支撑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电网枢纽中心和负荷中心。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开放的充电网络,建成新能源充电桩4.5万个,更好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要。
——建成创新驱动、集群支撑的科创产业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匹配服务链、提升供应链,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功能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产业功能区聚集,形成创新支撑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网络赋能、适度超前,大力实施基础信息网攻坚工程。着力强基础、扩终端、建平台,夯实信息网络支撑,建设成为5G网络供给全国领先、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态高度汇聚、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中国5G创新名城。
1. 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高水平打造“数字基建”,统筹通信基站、机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电力等对接,推进基站、机房等配套设施直供电改造。实施基础网络优化工程和5G基站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商业卫星应用重大创新工程和“星河”卫星遥感空间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着力解决AI技术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算力、算法、大数据三大核心问题、积极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共建共享杆塔资源,更多采用“智慧杆塔+微基站”方式。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由中心城区向城乡拓展覆盖、基于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超前布局产业功能区、商务楼宇、行政办公、居民小区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提升成都东部新区等重点区域通信基础设施。推进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协调配合,整合优势资源促进5G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加快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打造资源集约、运行高效的精品网络。[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移动成都分公司、移动天府新区分公司、电信成都分公司、联通成都分公司、铁塔成都分公司、成都城投集团、各区(市)县政府(含管委会,下同)(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 提升区域骨干通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级通信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国际通信枢纽功能和承载能力。探索建立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形成以骨干直连点为核心、以交换中心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网络互连体系。持续优化扩容城域骨干网络,实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1000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22Tbps。大力推动成德眉资数据中心直连,使高密度信息流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驱动要素,为“十四五”期末形成G级互联、T级出口、P级算力、E级存储发展格局打下基础,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移动成都分公司、移动天府新区分公司、电信成都分公司、联通成都分公司)
3. 打造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加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建成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加快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都)、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和医疗健康、教育、工业等行业创新特色的大数据中心布局,布局中科院西部科学数据资源库等科学数据中心,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算力支撑作用,积极吸引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等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企业聚集,推进区域性、行业性、科学性和政务性数据中心布局,着力提升数据存储灾备、信息处理和使用效率,同步强化网络安全,打造计算科学研究枢纽、重点领域超算应用高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网络理政办、市卫健委、中科院成都分院)
4.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功能区和龙头企业“双千兆”网络覆盖,深化新型有线工业网络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工业控制和管理网络向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方向演进,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标识解析行业节点。加快工业协同制造平台、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引育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向平台服务商转型,积极构建行业主题云平台,壮大工业软件集群,打造“平台+5G”“平台+工业视觉”“平台+区块链”,实现对产业的垂直打通。提升企业上云上平台应用实效,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应用标杆工厂。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着力打造成德绵区域供应链协同平台,创建成渝工业互联网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新经济委、各区(市)县政府]
5. 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加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类脑智能计算、跨媒体感知计算、神经网络等领域基础研究,积极探索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加强人工智能研究院、鲲鹏生态基地等建设,积极争取省部共建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未来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平台。强化应用引领,加强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
6. 促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率运行、市民高品质生活,以创新应用推动典型引路、引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围绕成都大运会、成都世运会、西博会、创交会、产业功能区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区域建设5G试验区,着力打造5G创新应用主要策源地。坚持以市场带技术、以应用立标准,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在蓉设立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加强5G创新技术与虚拟现实、物联网、车联网、超高清视频、边缘计算、安全技术、数字孪生等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文创体育、科技金融、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城市治理10大垂直领域5G创新应用。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健全“1+23+X”分级构造体系,加快构建基于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市、区(市)县、镇(街道)、行业“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分级体制机制,完善“城市大脑”和天府市民云功能,推动区(市)县智慧治理中心、镇(街道)和行业平台部署,形成与连接、数据、算法适配的综合运行平台和市民服务中心,实现汇聚、计算、预警、治理、展示高度耦合。[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委社治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金融监管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各区(市)县政府]
(二)坚持集中攻坚、优化布局,大力实施枢纽交通网畅达工程。着力强枢纽、构网络、提效能,大力推进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链接全球、辐射欧亚、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1. 建强综合交通主枢纽。启动天府枢纽站、东部新区枢纽站建设,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提升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空铁公联运功能,加快金堂等通航机场建设,促进公务机、无人机等制造、维修、物流等产业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米字型”空铁枢纽中心,建设泛欧泛亚国际班列主枢纽。提升东向,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南达万沿江高铁、成自泸高铁等建设,构筑连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通江达海大通道。强化南向,规划建设成都经昭通至昆明高铁,实施隆黄、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打造经钦州港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北向,规划建设成都经三台至安康至西安高铁,打造经新西成至京津冀快速通道。畅通西向,推进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西宁高铁、川藏铁路等建设,打造西南至西北快捷通道,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兰西城市群联系。[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2. 提升轨道交通畅行力。加快成都—资阳(S3线)、成都—眉山(S5线)、成都—德阳(S11线)等市域铁路建设,同步推进综合站点、城市候机楼等智能改造。加快补齐市域轨道交通短板,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向产业功能区延伸,加快推进8号线二期、19号线、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实施《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第五期规划》,启动“西控”区域旅游轨道交通环线建设,尽快形成串点连线、成线扩面、通达便行的“环状+米字型”能力。[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市)县政府]
3. 打造智能交通新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融合基础设施。高质量完成智能交通前二期建设,启动智能交通三期规划建设,加快中德智能网联四川试验基地建设,推动基于5G车路协同车联网大规模验证与应用。优化提升成都站、成都南站、成都东站、成都西站功能,推进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智能交通枢纽,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三)坚持保障有力、安全高效,大力实施智慧能源网支撑工程。着力强供给、优网络、补短板,加快特高压高等级供电网络、天然气管网、新能源充电桩、加氢站等建设,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
1. 推进电网通道扩容。优化电力、天然气等传输通道,提升能源供给能力。拓宽川西水电输入通道,加快推进“甘孜—天府南—成都东”特高压交流电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配套建设成都东特高压变电站,规划研究西北能源供给通道。优化500千伏枢纽电网,加快推进成都西、新津、大林、十陵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相关区(市)县政府]
2. 构建智能能源体系。基于5G新型网络架构和智能电网应用场景,推进面向智能电网的5G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骨干电网,加强10千伏及以下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天然气输气干线连环成网,推进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崇州—大邑—邛崃、同安—平桥、崇州—彭州等输气管道建设,促进天然气管网向产业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等延伸。[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相关区(市)县政府]
3. 优化终端设施布局。优化完善新能源充电桩、加氢站等能源终端设施布局。坚持桩站先行、适度超前,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网络,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新建公共停车场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行政办公、公园、大型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推进居民小区智能充电试点。加大川西气田开发,力争2022年实现年产能超过30亿立方米,规划建设液化天然气(LNG)应急调峰储气库(二期),强化用气保障。[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人防办、市发改委、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成都燃气集团、各区(市)县政府]
(四)坚持应用牵引、平台支撑,大力实施科创产业网升级工程。着力强创新、优服务、促发展,坚持以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推进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变革,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集聚,增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和条件。
1. 增强产业生态圈能级。以66个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坚持错位发展和协调协同、价值创造和效益提升、园区建设和片区开发、功能复合和宜业宜居相统一,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深入实施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等14个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产业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博览局)
2. 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秉承“专业机构、资源平台、价值再造、三生融合”定位,制定《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行动方案》《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政策细则》,锚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4个产业生态圈和新经济主导产业方向,空间集约功能复合,聚焦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1平方公里内,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分别布局100万平方米科创空间,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都区分别布局50万平方米科创空间,成都东部新区布局20万平方米科创空间,成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公共平台的主要载体。着力打造生产配套、创新支撑、生活服务、政务优化“四大体系”,锚定产业功能区细分领域,围绕各科创空间特色定位和创新生态链,争取布局国家级全生命周期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交叉研究平台,建设成果孵化转化等高能级科技服务载体,植入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科创空间创新动力,构建产业功能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增强“5+5+1”现代化开放产业体系的创新引领力、生态服务力和集群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市)县政府]
3. 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把握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科技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强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功能平台对未来产业的支撑能力, 推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集群全链条发展。聚焦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先进核能、太阳能光伏、氢、钒钛等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建成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组建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医用同位素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西部光源、西部电镜中心等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应用,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聚焦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在北斗导航、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建设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装置等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引领,着眼轨道交通高速重载,启动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航空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4. 建设高标准公共平台。聚焦“5+5+1”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增强公共技术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5G、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设计平台、中试生产线、检验检测中心、轨道试验线和公共试验设施,加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建设,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市)县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相关分管领导参加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建设推进中的规划、项目、要素、场景应用等工作,以“清单制+责任制”项目化方式抓好行动方案、年度计划各项任务推进实施,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根据行动方案,结合产业功能区建设和自身发展特点,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将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计划,细化工作举措,推动任务落实和创新应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促局、市新经济委、各区(市)县政府]
(二)强化规划引领。编制《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功能区等有机衔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谋划和集约建设,制定实施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招引计划,推进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新经济委、市投促局、各区(市)县政府]
(三)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用地、资金、人才、水、电、气、网络等要素资源。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债券进一步向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债券、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支持。支持商业性银行、投资机构等创新金融产品和合作模式,推广产业功能区“主办行”模式,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市)县政府]
(四)创新项目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转化实施。坚持以试带用,大力挖掘场景应用、促进示范带动,加快拓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政务应用、社会治理、市政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需求牵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应用、产业带动的良性循环。[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政府]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新型基础设施考核工作和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加强跟踪调度,结合培训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推动项目建设和相互借鉴。各部门、各区(市)县要将新型基础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有效投资、稳定经济运行的重点工作,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向上争取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按季度对建设进度、质量等开展督促检查和通报考核。(责任单位:市政府督查室、市发改委)
(六)着力宣传引导。各部门、各区(市)县积极联合本地媒体,综合运用电视、报纸、互联网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手段,对效果突出的示范项目和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新模式、新做法、新成效。[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政府]
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我们未对作品原创性及所陈述文字和图片进行完全证实。本站尊重他人的任何权利(包括知识产权),对于有损其所有人利益的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删除处理,谢谢!